
ISO 10993-10《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 10 部分:刺激与皮肤致敏试验》在保障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的皮肤刺激与致敏试验要求从多维度对医疗器械接触皮肤时的安全性进行严格评估新宝配资,确保其不会对使用者造成皮肤相关的不良影响。下面将对这两项重要试验要求展开详细介绍。
一、皮肤刺激试验要求
(一)试验目的
皮肤刺激试验旨在评估医疗器械或其浸提液在与皮肤接触时,引发局部皮肤炎症反应的可能性,比如红斑、水肿等症状的出现情况,以此判断医疗器械对皮肤的刺激程度,为产品安全性提供关键依据。
(二)试验样品
1、直接接触类:对于直接与皮肤接触的医疗器械,如敷料、贴剂等固体材料,可直接进行试验。在选择样品时,需确保其具有代表性,涵盖产品的不同批次、生产工艺等因素,以全面反映产品特性。
展开剩余84%2、浸提液类:针对液体医疗器械或含有可溶出物的器械,如某些聚合物制品、涂层材料等,需制备浸提液进行试验。浸提过程中,浸提介质的选择至关重要,通常会选用生理盐水、植物油等能够模拟实际使用中皮肤接触环境的介质。浸提条件一般设定为 37℃下持续 72 小时,若有特殊情况可适当缩短时间,但需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记录在案。浸提结束后,需检查浸提液的变化情况,如颜色、气味、有无沉淀等,并确保浸提液在未经过滤、离心、稀释等额外操作的情况下,立即用于后续测试,且整个制备过程需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三)试验动物及准备
1、动物选择:通常选用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兔作为试验动物,因其皮肤结构和生理特性与人类较为相似,且对刺激反应敏感,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医疗器械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2、动物数量:每组试验动物至少为 3 只,以保证试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动物健康状况:试验开始时新宝配资,动物体重应不低于 2kg,且处于健康、初成年状态,未产且无孕。动物按组饲养在笼具内,做好清晰的标识编号、试验编号以及记录试验开始日期,并在笼卡上明确动物鉴别信息。
4、适应期:在正式试验前,动物需在实验环境下适应 5 天,使动物适应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减少环境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干扰。
(四)试验步骤
1、皮肤准备:在试验前 4 - 24 小时,将动物背部脊柱两侧的被毛小心除去,去除面积约为 10cm×15cm,作为后续的试验和观察部位。注意在除毛过程中,避免对皮肤造成损伤,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2、敷贴操作:将纱布敷贴片裁剪成合适大小,如 2.5cm×2.5cm,分别用 0.5ml 试验样品浸提液和对照样品(阴性对照一般为空白敷贴,阳性对照选用已知的具有刺激性的物质,如十二烷基硫酸钠)滴到纱布敷贴片上,确保浸提液均匀分布。然后,将敷贴片直接贴敷在兔脊柱两侧的背部皮肤上,再用绷带进行固定,保证敷贴片与皮肤紧密接触且不会脱落,贴敷时间至少持续 4 小时。
3、观察记录:接触期结束后,小心取下敷贴片,避免对皮肤造成二次刺激。在除去敷贴物后 1 小时、24 小时、48 小时和 72 小时,分别对接触部位的皮肤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观察内容包括皮肤是否出现红斑、水肿,以及红斑的颜色、面积,水肿的程度等,并按照标准规定的 Draize 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若存在持久性损伤,有必要适当延长观察时间,以全面评价这种损伤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但延长期一般不必超过 14 天。
(五)评分标准及结果判定
1、Draize 评分系统:红斑按照无红斑(0 分)、轻微红斑(勉强可见,1 分)、明显红斑(2 分)、中度至重度红斑(紫红色,伴有焦痂形成,3 分)、严重红斑(紫红色,伴有广泛焦痂形成,4 分)进行评分;水肿按照无水肿(0 分)、轻微水肿(勉强可见,1 分)、轻度水肿(皮肤隆起轮廓清晰,2 分)、中度水肿(皮肤隆起约 1mm,3 分)、重度水肿(皮肤隆起超过 1mm,4 分)进行评分。
2、结果判定:计算各时间点的平均总评分,若平均总评分≤0.4,则判定为无刺激;总评分为 0.5 - 1.9,判定为轻度刺激;总评分为 2.0 - 4.9,判定为中度刺激;总评分≥5.0,判定为强刺激。同时,记录并报告皮肤部位出现的其他异常情况,如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
二、皮肤致敏试验要求
(一)试验目的
皮肤致敏试验主要用于检测医疗器械材料是否具有潜在的致敏性,即通过重复接触是否会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迟发型超敏反应,以评估医疗器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皮肤免疫系统的影响。
(二)常用试验方法
1、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
试验原理:该方法是一种经典的强致敏性检测方法,通过皮内诱导和局部激发两个阶段,使动物对受试材料产生免疫反应,从而检测材料的致敏性。 诱导阶段:将试验样品浸提液与弗氏完全佐剂充分混合后,通过皮内注射的方式注入豚鼠体内,一般选择 10 只豚鼠进行注射。注射部位通常为豚鼠的背部或腹部,每个部位注射一定剂量的混合液。注射后,对注射部位进行包扎,以防止动物搔抓,并试图诱发致敏。同时,设置 5 只对照动物,使用溶剂(如生理盐水)同法进行操作。 激发阶段:在诱导阶段结束后的 14 天左右,对 10 只受试豚鼠和 5 只对照豚鼠进行激发试验。将试验样品浸提液和浸提介质分别涂抹在豚鼠的特定部位(如背部脱毛区域),观察豚鼠皮肤是否出现红斑、水肿、丘疹等过敏症状。2、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OECD TG 429)
试验原理:此方法通过检测小鼠局部淋巴结细胞的增殖反应来定量评估医疗器械材料的致敏性。当材料具有致敏性时,会刺激小鼠耳部引流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增殖。 试验步骤:将材料或其浸提液涂抹于小鼠耳部皮肤,持续一段时间(如 5 天)。在涂抹结束后,取小鼠耳部引流淋巴结,通过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如采用放射性核素标记、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来判断材料是否引起免疫反应。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减少动物使用量、检测周期相对较短等优点。(三)试验结果判定
1、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若试验组豚鼠出现红斑、水肿等过敏症状的数量达到一定比例,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则判定为致敏。一般来说,当致敏率≥15% 时,可判定该医疗器械材料具有致敏性。
2、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通过计算刺激指数(SI)来判定结果,SI =(试验组淋巴结细胞增殖值 ÷ 对照组淋巴结细胞增殖值)。当 SI≥3 时,可认为该材料为潜在致敏物。同时,在试验过程中,需详细记录动物的各项反应情况,包括皮肤症状的出现时间、严重程度等,以便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三、试验设计注意事项
1、对照设置:在皮肤刺激和致敏试验中,均需设置严格的对照。阴性对照用于确定正常情况下动物皮肤的反应状态,阳性对照则用于验证试验系统的有效性,确保试验条件和操作的准确性。例如,在皮肤刺激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红斑和水肿评分应接近 0 分,阳性对照应出现明显的红斑和水肿反应,且评分符合预期范围。
2、遵循 3R 原则:在试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始终遵循 3R 原则,即减少(Reduce)动物使用数量、替代(Replace)动物试验方法(优先选择体外方法,如皮肤模型 EpiSkin™等)、优化(Refine)试验操作和条件,以减少动物痛苦,同时保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试验报告:试验完成后,需撰写详细的试验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试验条件(如试验动物信息、浸提介质及条件、试验方法和步骤等)、动物品系、样本处理细节、观察结果(包括各时间点的皮肤反应情况、评分结果等)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等新宝配资,确保试验过程和结果的可追溯性和透明性。
发布于:广东省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